什么都要“趁热吃”,受伤的不只是你的嘴
点击蓝字,关注我们
刚出锅的食物总是能勾起食欲,即使烫嘴,也会有人忍不住“趁热吃”。中国人喜欢钻研美食且热情好客,似乎在饭桌上不说“趁热吃、多吃点儿”,就不是待客之道。但是,温度过高的食物伤害的不仅仅是口腔。为什么吃烫食让人“上瘾”?过热的食物会带来哪些影响呢?
烫食伤害整个消化道
吃过热的食物,最先影响的是口腔健康。但在食物进入消化道的过程中,没那么容易冷却,食管、胃部、肠道都可能受到伤害。
口腔
●口腔黏膜:口腔黏膜对高温食物的耐受性较差,易引起口腔溃疡、糜烂。
●牙釉质:烫食会造成牙釉质损坏,导致牙齿酸痛、牙龈肿痛等症状。
●味蕾:味蕾受到过热食物的刺激,味觉敏感性会降低。
●反复刺激还会增加口腔癌的发生风险。
食管
食管肩负着将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部的重要任务。受到烫食刺激后,食管黏膜容易受损,出现食道水肿、溃疡等症状,继而造成食管萎缩。长期食用,食管受到的刺激和损伤持续累积,可能引发食管炎甚至食管癌等疾病。
胃部
作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,胃能够分泌胃酸来分解、消化食物,但胃黏膜却非常脆弱。温度过高的食物直接对胃黏膜产生刺激,会导致胃部炎症和溃疡,长此以往可能引发慢性胃炎、胃部糜烂甚至癌变。
肠道
如果食物温度过高,会破坏肠道内的菌群平衡,导致肠道功能紊乱,可能引发腹泻、便秘等肠道问题。
长辈们,更容易受热食伤害
对于长辈们来说,热饮热食更是个大问题。明明还冒着热气,甚至摸起来烫手的食物,他们都能面不改色地咽下去。好心劝他们别吃这么烫,可能还会换来一句:“烫不烫我自己不知道吗?”
说实话,长辈对“烫”的感知,可能真的不太一样。
烫,可以理解为温度带来的一种痛觉。正常情况下,吃到太烫的食物,口腔里的热温度感受器会被激活,向大脑传递刺痛感。而口腔里热温度感受器分布密度高于食管黏膜,更容易感到烫。
另外,随着年龄增大,人们对热痛的感知也会轻微下降,再加上长时间接触烫食,会让新生黏膜细胞发生像“皮肤老茧”类似的角化改变,对温度的感知更加不敏感。
习惯了总吃烫食的长辈,确实不容易感觉到烫,也更容易把食管的伤害不当回事儿。甚至有些人还特别喜欢这种“嘴巴被烫到,胃里热乎乎”的感觉。
为什么吃烫食容易“上瘾”?
明知道吃烫食对身体不好,甚至有时会引发痛感,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欲罢不能呢?
其实,烫的东西带来的热痛觉和辣味一样,会刺激内啡肽的产生,给人痛快、愉悦的感受。持续分泌的内啡肽会促进大脑另一种“快乐激素”——多巴胺的分泌,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,容易上瘾。
我们常说“东西要趁热吃”,这个“趁热”,其实指在食物还没变凉,温热的状态下吃。适当的食物温度可以提高食欲,促进消化液的分泌,帮助食物消化和吸收。一些热食在温热状态下能够保持其最佳的风味和口感。
超过多少度算烫食?
通常来说,口腔和食道的温度为36.5℃—37.2℃,能承受的食物温度为10℃—40℃,最高可以达到50℃—65℃。因此,65℃以上的食物就算是烫食。
但是,口腔黏膜对热的耐受程度较高,有时即使超过65℃也不会觉得特别烫。在生活中一边吃饭一边拿着温度计显然不恰当,大家可以等15分钟左右、食物不烫嘴了就可以食用了,这是比较合适的一个温度。还建议进食前,先用手掌握住杯或碗,如果能轻松耐受5秒以上,就说明温度适宜。同时注意细嚼慢咽,能避免食物过热造成的伤害,也有利于消化和吸收。
除了烫,这些习惯也要注意
暴饮暴食
我们在压力过大或者外出就餐时会增加暴饮暴食的概率,然而暴饮暴食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,不仅增加胃肠道疾病和超重肥胖的危险,更甚者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。
嗜好刺激性强、重口味食物
煎炸、红烧食物油脂含量远远高于清蒸、炖煮方式,易诱发胆囊炎、胰腺炎;高血脂、动脉硬化的人大量食用煎炸食物易促发肠血管血栓(肠中风),引起剧烈腹痛、腹胀、便血。
冰镇食物使黏膜血管收缩胃肠缺血,易引发腹痛、腹泻和胃肠出血。
烟熏、腌制食物及白酒、浓茶、咖啡等饮料,刺激胃酸分泌,易导致黏膜糜烂溃疡;高糖饮品易使胃肠胀气,引发胃肠痉挛、反酸、消化不良、腹泻;大量饮酒易诱发和加重胆囊炎、胰腺炎。
饮食不洁
饮食安全和卫生与健康也密切相关。一些不良的饮食行为,如聚餐不用公筷、喜食生冷海鲜等,也会对健康造成影响。
家人之间吃饭,共用碗筷或许被看作是关系亲密的一种体现,但是也存在着细菌和病毒传播的风险,公筷的使用不仅干净卫生,更可以减少交叉感染及传播风险。除此之外,喜食生冷海鲜的饮食行为也存在着饮食卫生问题,生冷海鲜中可能含有大量细菌、寄生虫,长期食用不仅损坏肠胃,还会有感染肝病、血吸虫病的风险等等。
吸烟酗酒
在吸烟酗酒的人群中,食管癌发生的概率也会升高。烟草中的很多致癌物质能够随唾液或食物进入食管,久而久之攻击食管黏膜,引起食管癌。而烈性酒对食管黏膜造成物理性的刺激损伤,会直接在食管黏膜上留下瘢痕。
来源:生命时报、 扬州妇幼、长春疾控、浦东发布
责编:芦佳丽
值班编辑:芦佳丽
排版:芦佳丽
图片设计:李少普
审核:龙颖
声明: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往
期
推
荐
感谢您看到这里。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记得点个「赞」,点亮文末的「在看」,和朋友「分享」有趣有料的营养美食科普吧!
点击在看